##下载链接
夸克网盘
封面
目录
1 (p1): 第一章 绪论
2 (p1-1):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
2 (p1-1-1): 一、环境监测的目的
2 (p1-1-2): 二、环境监测的分类
3 (p1-2):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
3 (p1-2-1): 一、环境监测的发展
4 (p1-2-2): 二、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
5 (p1-2-3): 三、监测技术概述
6 (p1-2-4): 四、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
9 (p1-3): 第三节 环境标准
9 (p1-3-1): 一、中国环境标准体系
10 (p1-3-2): 二、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关系
12 (p1-3-3): 三、水质标准
25 (p1-3-4): 四、空气和废气标准
27 (p1-3-5): 五、土壤环境质量与固体废物控制标准
27 (p1-3-6): 六、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
28 (p1-4): 复习题和习题
30 (p2):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
30 (p2-1): 第一节 水污染与水质监测
30 (p2-1-1): 一、水体与水污染
30 (p2-1-2): 二、水质监测项目
34 (p2-1-3): 三、水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分析方法
35 (p2-2):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
36 (p2-2-1): 一、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
39 (p2-2-2): 二、地下水监测方案制订
40 (p2-2-3): 三、水污染源监测方案制订
40 (p2-3): 第三节 水样采集和保存
41 (p2-3-1): 一、水样类型
41 (p2-3-2): 二、地表水样采集
44 (p2-3-3): 三、地下水样采集
45 (p2-3-4): 四、废(污)水样采集
45 (p2-3-5): 五、流量测量
47 (p2-3-6): 六、水样运输和保存
48 (p2-4): 第四节 水样预处理
48 (p2-4-1): 一、水样的消解
50 (p2-4-2): 二、分离与富集
53 (p2-5): 第五节 物理指标检验
53 (p2-5-1): 一、水温
54 (p2-5-2): 二、臭和味
55 (p2-5-3): 三、色度
55 (p2-5-4): 四、浊度
56 (p2-5-5): 五、透明度
57 (p2-5-6): 六、固体物
58 (p2-5-7): 七、矿化度
58 (p2-5-8): 八、电导率
59 (p2-6): 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
59 (p2-6-1): 一、汞
63 (p2-6-2): 二、镉
67 (p2-6-3): 三、铅
68 (p2-6-4): 四、铜
68 (p2-6-5): 五、锌
69 (p2-6-6): 六、铬
70 (p2-6-7): 七、铝
72 (p2-6-8): 八、砷
73 (p2-6-9): 九、其他金属化合物
74 (p2-7):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
74 (p2-7-1): 一、酸度和碱度
75 (p2-7-2): 二、pH
76 (p2-7-3): 三、溶解氧
79 (p2-7-4): 四、氰化物
81 (p2-7-5): 五、氟化物
84 (p2-7-6): 六、含氮化合物
91 (p2-7-7): 七、硫化物
93 (p2-7-8): 八、含磷化合物
93 (p2-7-9): 九、其他非金属无机物
94 (p2-8):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
94 (p2-8-1): 一、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
106 (p2-8-2): 二、特定有机污染物
116 (p2-9): 第九节 底质和活性污泥性质测定
116 (p2-9-1): 一、底质
118 (p2-9-2): 二、活性污泥
120 (p2-10): 复习题和习题
123 (p3):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
123 (p3-1): 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
123 (p3-1-1): 一、大气、空气及其污染
123 (p3-1-2): 二、空气污染源
124 (p3-1-3): 三、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
126 (p3-1-4): 四、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
126 (p3-1-5): 五、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
127 (p3-2): 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订
127 (p3-2-1): 一、监测目的
127 (p3-2-2): 二、调研及资料收集
128 (p3-2-3): 三、监测站(点)的布设
131 (p3-2-4): 四、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
131 (p3-2-5): 五、采样方法、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
132 (p3-3):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
132 (p3-3-1): 一、直接采样法
133 (p3-3-2): 二、富集(浓缩)采样法
137 (p3-3-3): 三、采样器
141 (p3-3-4): 四、采样效率
142 (p3-3-5): 五、采样记录
142 (p3-4): 第四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
142 (p3-4-1): 一、二氧化硫的测定
145 (p3-4-2): 二、氮氧化物的测定
148 (p3-4-3): 三、一氧化碳的测定
150 (p3-4-4): 四、臭氧和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
151 (p3-4-5): 五、挥发性有机物和甲醛的测定
153 (p3-4-6): 六、氟化物的测定
154 (p3-4-7): 七、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
155 (p3-4-8): 八、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
158 (p3-4-9): 九、其他污染物的测定
159 (p3-5): 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
159 (p3-5-1): 一、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测定
159 (p3-5-2): 二、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
159 (p3-5-3): 三、降尘量及其组分的测定
160 (p3-5-4): 四、颗粒物中污染组分的测定
165 (p3-6): 第六节 空气质量指数
165 (p3-6-1): 一、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与分级
166 (p3-6-2): 二、空气质量分指数的分级依据
167 (p3-6-3): 三、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
167 (p3-7): 第七节 降水监测
167 (p3-7-1): 一、采样点布设
167 (p3-7-2): 二、样品采集
168 (p3-7-3): 三、降水组分的测定
169 (p3-8): 第八节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
169 (p3-8-1): 一、采样点布设
170 (p3-8-2): 二、采样方法和采样装置
170 (p3-8-3): 三、测定方法
172 (p3-9): 第九节 污染源监测
172 (p3-9-1): 一、固定污染源监测
185 (p3-9-2): 二、流动污染源监测
188 (p3-10): 第十节 标准气的配制
188 (p3-10-1): 一、静态配气法
190 (p3-10-2): 二、动态配气法
194 (p3-11): 复习题和习题
196 (p4):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
196 (p4-1):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
196 (p4-1-1): 一、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
196 (p4-1-2): 二、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
198 (p4-2):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
199 (p4-2-1): 一、样品的采集
203 (p4-2-2): 二、样品的制备
203 (p4-2-3): 三、样品水分的测定
203 (p4-2-4): 四、样品pH的测定
204 (p4-2-5): 五、样品的保存
205 (p4-3): 第三节 危险特性的监测方法
205 (p4-3-1): 一、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
205 (p4-3-2): 二、易燃性的试验方法
205 (p4-3-3): 三、腐蚀性的试验方法
206 (p4-3-4): 四、反应性的试验方法
206 (p4-3-5): 五、遇水反应性的试验方法
206 (p4-3-6): 六、浸出毒性试验
207 (p4-4): 第四节 生活垃圾监测
207 (p4-4-1): 一、生活垃圾及其分类
207 (p4-4-2): 二、生活垃圾特性分析
209 (p4-4-3): 三、渗滤液分析
210 (p4-4-4): 四、渗滤试验
212 (p4-5): 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
212 (p4-5-1): 一、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
214 (p4-5-2): 二、吸入染毒试验
215 (p4-5-3): 三、口服毒性试验
215 (p4-5-4): 四、鱼类毒性试验
215 (p4-6): 复习题和习题
217 (p5):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
217 (p5-1):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
217 (p5-1-1): 一、土壤组成
219 (p5-1-2): 二、土壤的基本性质
220 (p5-1-3): 三、土壤背景值
220 (p5-1-4): 四、土壤污染
222 (p5-1-5): 五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
224 (p5-2):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
224 (p5-2-1): 一、监测目的
225 (p5-2-2): 二、资料收集
225 (p5-2-3): 三、监测项目与监测频率
226 (p5-2-4): 四、采样点布设
227 (p5-2-5): 五、样品采集
227 (p5-2-6): 六、样品保存
228 (p5-2-7): 七、监测方法
229 (p5-2-8): 八、土壤监测质量控制
230 (p5-2-9): 九、土壤环境质量评价
231 (p5-3):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、加工与管理
231 (p5-3-1): 一、土壤样品的采集
232 (p5-3-2): 二、土壤样品的加工与管理
234 (p5-4):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
234 (p5-4-1): 一、土壤样品分解方法
235 (p5-4-2): 二、土壤样品提取方法
235 (p5-4-3): 三、净化和浓缩
235 (p5-5): 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
235 (p5-5-1): 一、土壤水分
236 (p5-5-2): 二、pH
236 (p5-5-3): 三、可溶性盐分
237 (p5-5-4): 四、金属化合物
240 (p5-5-5): 五、有机化合物
242 (p5-6): 复习题和习题
244 (p6):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
244 (p6-1):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
244 (p6-1-1): 一、监测目的、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
246 (p6-1-2): 二、监测方法
262 (p6-2):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
262 (p6-2-1): 一、利用植物监测
265 (p6-2-2): 二、利用动物监测
266 (p6-2-3): 三、利用微生物监测
267 (p6-3): 第三节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
267 (p6-3-1): 一、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
269 (p6-3-2): 二、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
275 (p6-3-3): 三、土壤污染的微生物监测
275 (p6-4): 第四节 生态监测
276 (p6-4-1): 一、生态监测的定义
276 (p6-4-2): 二、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
277 (p6-4-3): 三、生态监测的任务和特点
278 (p6-4-4): 四、生态监测方案及技术路线
279 (p6-4-5): 五、生态监测指标体系
282 (p6-4-6): 六、生态指标监测方法
282 (p6-4-7): 七、生态监测技术
283 (p6-5): 复习题和习题
285 (p7): 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监测
285 (p7-1): 第一节 噪声与振动污染监测
285 (p7-1-1): 一、噪声污染监测
304 (p7-1-2): 二、振动污染监测
306 (p7-2): 第二节 核和电磁辐射监测
306 (p7-2-1): 一、基础知识
311 (p7-2-2): 二、环境中的放射性和辐射
315 (p7-2-3): 三、核辐射与电磁辐射防护标准
318 (p7-2-4): 四、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器
322 (p7-2-5): 五、放射性监测
326 (p7-2-6): 六、电磁辐射监测
327 (p7-3): 第三节 光和热污染监测
327 (p7-3-1): 一、光污染监测
329 (p7-3-2): 二、热污染监测
330 (p7-4): 复习题和习题
332 (p8): 第八章 遥感监测
332 (p8-1): 第一节 遥感基础
332 (p8-1-1): 一、遥感的定义、组成和分类
333 (p8-1-2): 二、遥感的原理与应用
334 (p8-2): 第二节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
334 (p8-2-1): 一、大气臭氧
335 (p8-2-2): 二、大气颗粒物
335 (p8-2-3): 三、大气有害气体
336 (p8-3): 第三节 水环境遥感监测
336 (p8-3-1): 一、水环境的特点
337 (p8-3-2): 二、水资源
338 (p8-3-3): 三、水污染
342 (p8-4): 第四节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
342 (p8-4-1): 一、生态环境遥感原理
342 (p8-4-2): 二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应用
343 (p8-4-3): 三、土地利用监测
345 (p8-4-4): 四、植被遥感监测
349 (p8-5): 第五节“3S”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
349 (p8-5-1): 一、“3S”技术简介
350 (p8-5-2): 二、利用“3S”技术开展环境监测
351 (p8-6): 复习题和习题
352 (p9): 第九章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
352 (p9-1): 第一节 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
352 (p9-1-1): 一、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
353 (p9-1-2): 二、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
353 (p9-1-3): 三、子站内的仪器装备
354 (p9-1-4): 四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
361 (p9-1-5): 五、气象观测
361 (p9-2): 第二节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
361 (p9-2-1): 一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
362 (p9-2-2): 二、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布设及装备
363 (p9-2-3): 三、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
364 (p9-2-4): 四、水质自动监测仪器
369 (p9-2-5): 五、水质监测船
369 (p9-2-6): 六、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
370 (p9-3): 第三节 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
370 (p9-3-1): 一、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
371 (p9-3-2): 二、环境噪声监测点布设
371 (p9-4): 第四节 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
371 (p9-4-1): 一、水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
372 (p9-4-2): 二、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
376 (p9-5): 第五节 环境监测网
377 (p9-5-1): 一、环境监测网管理与组成
377 (p9-5-2): 二、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
378 (p9-5-3): 三、国家地表水质量监测网
378 (p9-5-4): 四、其他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
379 (p9-5-5): 五、污染源监测网
379 (p9-5-6): 六、环境监测信息网
380 (p9-6): 第六节 环境应急监测
380 (p9-6-1): 一、相关定义
380 (p9-6-2): 二、环境应急监测的分类
380 (p9-6-3): 三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特点
381 (p9-6-4): 四、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的特点
381 (p9-7): 第七节 简易监测
381 (p9-7-1): 一、简易比色法
383 (p9-7-2): 二、检气管法
384 (p9-7-3): 三、环炉检测技术
386 (p9-8): 复习题和习题
387 (p10): 第十章 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
387 (p10-1): 第一节 环境监测管理
387 (p10-1-1): 一、主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
388 (p10-1-2): 二、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
390 (p10-2): 第二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
390 (p10-3): 第三节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/审查认可概述
390 (p10-3-1): 一、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
391 (p10-3-2): 二、计量认证/审查认可
392 (p10-3-3): 三、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/审查认可(验收)的关系及其发展
393 (p10-4): 第四节 监测实验室基础
394 (p10-4-1): 一、实验用水
395 (p10-4-2): 二、试剂与试液
396 (p10-4-3): 三、实验室的环境条件
396 (p10-4-4): 四、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
398 (p10-5): 第五节 监测数据的结果表述和统计检验
399 (p10-5-1): 一、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
406 (p10-5-2): 二、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
407 (p10-6): 第六节 实验室质量保证
407 (p10-6-1): 一、名词解释
409 (p10-6-2): 二、实验室内质量控制
417 (p10-6-3): 三、实验室间质量控制
420 (p10-7): 第七节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
420 (p10-7-1): 一、标准分析方法
420 (p10-7-2): 二、分析方法标准化
421 (p10-7-3): 三、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
422 (p10-8): 第八节 环境标准物质
422 (p10-8-1): 一、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
425 (p10-8-2): 二、我国环境标准物质
425 (p10-9): 第九节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
425 (p10-9-1): 一、质量保证检查单
427 (p10-9-2): 二、环境质量图
433 (p10-10): 复习题和习题
435 (p11): 参考文献